到底酵素是什麼?一定要補充酵素嗎?

到底酵素是什麼?一定要補充酵素嗎?

酵素很重要嗎?到底酵素是什麼?為什麼大家都要買酵素來吃?

這次吃貨營養師就來為大家解析酵素,酵素又稱為「酶」,是由蛋白質所構成,維持正常機能、消化食物所必須

 

 

酵素還有什麼本事呢?

人就像一間企業有各個部門,若部門工作久了,員工就會勞累、設備可能會損壞,酵素身兼多職,其中一個職能可說是這些部門人事設備組織的維修工。

另外剛也有說酵素身兼多職,那酵素同時還是一個主管角色,主要負責催化,

如果人像公司一樣,公司內缺乏了酵素當主管,那公司的所有活動、工作都會停止,也就是說,即使部門人手非常足夠,

例如維生素部門、礦物質、蛋白質、水份等部門,若沒有酵素指派催動工作,仍然無法讓公司運行。

 

 

酵素這個職位該怎麼聘請呢?

不用太擔心,人自己就會合成酵素,另外也會從食物中獲取,如蔬果類都含有酵素。

而我們都說公司能自產,也能從飲食中獲取酵素,那為什麼還要補充?

吃貨來跟大家講個小祕密,若你本身是作息非常健康的,飲食也均衡 (關於這點如何達到飲食均衡,未來吃貨會有開設相關課程唷!),

其實是就已經具備足夠酵素,而什麼樣的人需要補充呢?

 

 一、作息不穩定:

人如企業,一天的生活規律中,從晚上八點開始到隔天的凌晨四點,是員工下班時間,

這段時間就是讓各部門員工休息、養足精力,排除今日的勞累、不愉快的時間,那酵素也是在這段時間產生的,

而員工們在清醒時(上班時),是不會有這些生產與排除作業的。

 

 二、肉食動物系:

餐餐老是在外,真的很少吃蔬菜,可以想想你一天吃到的蔬果量有多少?

最好判斷的標準是什麼?每日是否攝取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。

「一份水果」約等於:兩個小型水果,如:奇異果;一個中型水果,如:蘋果

「一份蔬菜」約等於:一碗未煮熟蔬菜,如:生菜;半碗煮熟的蔬菜、芽菜、瓜類、菇類或豆類

外食族們可以思考這些標準來看看自己的酵素補充夠不夠唷!

 

吃貨這邊參考了國民健康署的飲食小方針,覺得非常棒!這次就不秀專業了,直接推薦大家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轉換成「我的餐盤」。

「我的餐盤」分成6個部分,分別為全榖雜糧、豆魚蛋肉、蔬菜、水果、乳品及堅果種子,

以提醒民眾每餐皆應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,其中油脂類已於烹調時添加於各菜色中,因此不在餐盤中呈現。

 

而各類別的面積大小則是對應民眾應攝取的量,包括蔬菜和水果應佔餐盤一半的份量,

其中蔬菜比水果多,全穀雜糧與蔬菜一樣多,豆魚蛋肉則比全穀雜糧少,民眾可以藉由將圖像牢牢記住,

即可大致拿捏每餐各大類應攝取之份量。另外,國健署也呼籲業界生產符合「我的餐盤」比例之實體餐盤,以提供民眾更容易落實均衡飲食之健康生活型態。

(吃貨來募集看看,誰想要吃貨自己設計的餐盤呢?)

 

另外,國健署還有貼心提供六大口訣唷!

只要依「我的餐盤」比例並結合口訣,即可輕易的使用自助餐盒、玻璃餐盒、圓鐵盒便當或家中的盤子達到聰明吃,營養跟著來,口訣如下:

 

 

1. 每天早晚一杯奶:

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,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,保持骨質健康,

或於餐中以乳品入菜或食用起士、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之攝取。

 

 

2. 每餐水果拳頭大:

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,切塊水果約大半碗~1碗,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,並選擇在地、當季、多樣化。

 

 

3. 菜比水果多一點:

青菜攝取量應足夠,體積需比水果多,並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/3以上(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)。

 

 

4. 飯跟蔬菜一樣多:

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,且盡量以「維持原態」之全穀雜糧為主,或至少應有1/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,例如糙米、全麥製品、燕麥、玉米、甘藷等。

 

 

5. 豆魚蛋肉一掌心:

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.5~2份,為避免同時吃入過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,

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>魚類與海鮮>蛋類>禽肉、畜肉,且應避免加工肉品。

 

 

6. 堅果種子一茶匙:

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,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(約杏仁果5粒、花生10粒、腰果5粒),民眾可於一天內固定時間攝取足1湯匙量,

或分配於3餐,每餐1茶匙量(1湯匙=3茶匙)。

 

 

健康署還有提到,這套方法最適合守護全家的媽媽,能有更輕鬆方便的備餐依據,為家人飲食把關,協助全家人餐餐聰明吃,營養跟著來。

所以呀,不一定人人都需要補充酵素,而是根據作息與飲食習慣來考量,而改善作息飲食,也是吃貨身為營養師最建議的養生方式!

 

想讓吃貨幫你設計一套量身營養計畫嗎?快點加入吃貨的官方LINE,做一對一諮詢。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